那些年的凍齡設計(四) ——關於瑞士刀

 

Words_Gerome Lee;Photos_Victorinox

 

 

 

百年歷史,百樣選擇瑞士軍刀

提到全球機場檢查最多的違禁品之一,瑞士軍刀當仁不讓(普遍習慣稱為瑞士刀)。因為便於攜帶再加上多功能的綜合需求,出門在外一刀在手,可以帶給人們安心感。

1890年,最早生產的瑞士軍刀有主刀、擴孔器、開罐器、起子,加上經過油菜籽油處理可以增加防水效果的橡樹木刀柄,成為最初代的瑞士刀。不過由於木頭刀柄長期受力容易產生裂紋進而有安全使用上的疑慮,後來開始換成更耐用的材質。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圖:1985年瑞士軍方所使用的瑞士軍刀

 

瑞士正統兩強對決

Karl Elsener在1891年獲得瑞士軍方的合約開始製作瑞士軍刀(Swiss Army knife),也就是後來的Victorinox;不過在1893年時,軍方合約又被Paul Boéchat創立的Paul Boéchat & Cie給拿下,後來成了瑞士軍刀另一家製造品牌Wenger。不過Wenger獨佔官方的生產權並不算維持太久,畢竟Victorinox與Wenger兩家公司是瑞士境內兩家知名刀廠。到了1908年,瑞士軍方決定將合約拆半,以維護國家和諧為名,實則讓品牌良性競爭。

後來分別獲得瑞士官方合約並持續生產瑞士軍刀,而這場戰役直到2005年,Victorinox把Wenger納入旗下,並思考如何做出兩者之間品牌區隔性。直到2013年,終究還是整併讓Victorinox成為全球最大的瑞士軍刀生產品牌。

左圖:簡單便攜瑞士軍刀堪稱是日常使用的首選。右上圖:鑲上1克重黃金的瑞士軍刀,在戰亂時期或許還能作為交易貨幣。右下圖:瑞士軍刀能依照不同使用需求滿足最合適的功能種類。

 

關於人的貪心程度,就看三明治的厚度

6.Wenger推出重量級的Giant瑞士軍刀,擁有87項工具,重達1.33公斤

上圖:Wenger推出重量級的Giant瑞士軍刀,擁有87項工具,重達1.33公斤。

三明治堪稱是(賭博者與忙人)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愛打橋牌忘寢廢食而發明三明治的John Montagu,被大家戲稱為「三明治公爵」(Earl of Sandwich)。起初的三明治只不過是用麵包簡單包覆生菜等食材方便就口,不過後來開始衍生出各式豪華三明治,所有路上走的、水中游的、天上飛的珍奇食材通通夾進來,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總匯三明治。說到總匯三明治,也順便提一下,關於包山包海的總匯三明治,一開始出現在西方俱樂部中,因此被稱為Club Sandwich。後來引進到了台灣,翻譯問題就將club俱樂部改為在地習慣的總會(就是夜總會的總會),不過厲害的商人再把「總會」改成「總匯」讓大家對於這個三明治立刻多了滿滿想像空間。

人們為了逞口慾,在三明治上層層堆疊。在瑞士刀當中,也出現過這樣的異類,先前全球主要兩大瑞士刀的品牌之一的Wenger,曾經出過一款瑞士刀Giant。在這把「總匯瑞士軍刀」中,總共被塞入了87樣工具,共有141種功能,厚度答24公分,再加上1.33公斤重。好不好用見仁見智,但一次滿足工具控的所有需求,不過壞處就是一旦遺失就是整組不見。

 

瑞士軍刀新出路

在911攻擊事件後,飛航安全的要求全面升級,瑞士軍刀輕巧可攜,再加上不同外型塗裝,一直是市場熱銷品。而這波因應反恐升級的相關規定,讓原本在機場擁有免稅店以及機上販售免稅品的瑞士軍刀品牌,面臨到銷售難題。Wenger就是在2001年之後,嚴重面臨銷量問題,最終沒能擺回一城而被Victorinox收購。

同樣面對機場與相關公共場所加強刀類製品管制,Victorinox也不斷調整旗下品項,隨時代需求不斷增減,像是加入隨身碟、發展卡片型的瑞士刀,另外也針對單車與高爾夫運動,設計出專屬運動工具。此外為了妥協市場上的嚴峻挑戰,也推出拿掉主刀保留其他功能,同時符合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規定的刀具。

從2012年開始,維氏把旗下經典的Classic系列廣召全球,每年會有設定主題向全球徵件,讓想要自己創作出現在瑞士軍刀上的藝術家得以投件角逐。像2017年以「動物世界」為主題,從全球1,254件作品中選出10件作為限量商品。瑞士軍刀對於時代轉變,也努力在多功能需求上努力討好消費者,讓超過一百年以上的品牌態度不顯老態龍鍾5.2016全球徵件推出的限量系列瑞士軍刀

圖:2016全球徵件推出的限量系列瑞士軍刀

圖:2017年「動物世界」限量系列

 

全文刊載於2017年9月號《震旦月刊》No.554/玩味設計

那些年的凍齡設計(三) ——關於打火機

Words_Gerome Lee;Photos_Zippo

 

擁有不滅傳說的Zippo打火機

關於Zippo打火機的傳說,網路上隨便一查就是一卡車。從電影中與戰爭片中長期耳濡目染,屢屢看主角拿出打火機就是莫名帶有一種剛毅的男人氣息,而帶有這樣浪漫情懷的打火機,還不是售價10元上頭有裸女圖案的千輝牌打火機,而是擁有金屬外殼,並且可重複填充燃料的防風打火機。

Zippo儼然成為打火機的代稱之一,對於打火機的堅持,從口號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態度「It works or we fix it free」(如果點不著,我們幫你免費修到好)。原廠針對所有可以機械性維護的部分,Zippo都會使勁處理,假設無法完成也會提供全新替代產品,堪稱是款長青且耐用的產品。

1.Zippo打火機數十年來始終不變的外型

圖1.Zippo打火機數十年來始終不變的外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大兵依靠

打從1932年起,Zippo打火機的誕生成為美國經典的設計之一,到2012年這段期間突破了5億個的生產量。當初zippo的命名是源於創辦人喜歡Zipper這個單字,所以取了個近似發音。Zippo創辦之始,一開始是代理來自奧地利Cyklon打火機,後來則加入修改設計成為今日Zippo打火機的原型。而特別強調抗風的設計原理則是在火蕊四周設置有孔防風牆,減少風量將火焰吹熄,但同時也能確保氧氣交換燃燒使用。在設計上,把機構精簡為只有22個零件,包含鉸鍊、火石、儲油綿球、簧片、銅管等等,便於更換與維修,也等同延長了產品壽命。

在許多軍事片當中都會看到Zippo的身影,關於Zippo的神奇傳說來自於開始盛行於美國大兵使用,儘管不是美國軍方公發裝備,不過不少軍人都會戴上一組打火機,並且在上面刻下有意義的箴言,在二次大戰、越戰之後成為了美國大兵的必備單品之一。目前留下許多歷經戰爭的打火機,上頭有些刻著令人莞爾的字句;有些則留下對於家人、家鄉的萬般思念;也有對於戰爭與人生的無奈。某部份也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因應戰時期間的金屬原料供應會優先用於軍事使用,Zippo將原先銅製的機身,改為鋼製並漆上裂紋漆,至今Zippo仍保留多款表面處理可供選擇,也提供客製刻字的服務,畢竟人們愛的還是那種帶有時代洗練的溫度感。

圖2.銅製打火機是Zippo最早推出的經典材質

3.將內部機構標示在機身外殼上的樣式設計

圖3.將內部機構標示在機身外殼上的樣式設計

4.Zippo也將製作打火機的技術轉化為隨身懷爐

圖4.Zippo也將製作打火機的技術轉化為隨身懷爐

 

全文刊載於2017年9月《震旦月刊》No.554/玩味設計

那些年的凍齡設計(二) ——關於冷眼熱腸的真空瓶

 

Words_Gerome Lee;Photos_Stanley PMI

 

除了裝食物,真空保溫瓶原來早年這樣用

 1.1Stanley真空保溫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

真空保溫瓶的發展進程,源於1892年,物理學家詹姆士·杜瓦(James Dewar)發明儲存液態氣體的真空容器。如果以前有好好讀書就會知道,熱的傳遞分為熱傳導與熱輻射兩種途徑。杜瓦在儲存實驗所需氣體或液體時,必須解決因為空氣熱傳導,產生無法保持溫度造成物質形態不穩定的狀況。因此杜瓦將盛裝用瓶設計成內外雙層,並將隔層內的空氣抽空成為真空狀況藉此隔絕熱傳導。不過這還是沒能解決熱輻射散失,為此他又將瓶中內膽塗上反射塗料或塗銀,讓熱輻射在瓶內反射降低熱能散失,而這也是保溫瓶至今仍作用的原理。

保溫瓶在設計誕生的初期,產業用途需求大於民生需求,以二十世紀初保冷、保冰技術尚未滿足運輸使用。因此延長保存溫度的保溫瓶,使得醫療、化學等產業得以受惠,像是需低溫保存的疫苗、化學藥品、血清等等,皆能透過真空保溫瓶增加運輸距離與時間;另外畜牧業則用來保存繁衍所需的牲畜精液;而一般常民百姓則能盛裝食物與冷熱飲(只是當時沒有買飲料自備容器享優惠吧!)。因此你可以想像,當時舉凡火車、遠洋船舶、研究單位、醫療院所內都是保溫瓶的佔領勢力。

 

身為科技新貴,拿了分紅創辦公司也是剛好而已

Stanley真空保溫瓶的創辦人William Stanley Jr.(1858-1916)在1913年成立Stanley Bottle Company(以下簡稱Stanley),雖然世界上第一個商用保溫瓶的品牌是1904於德國創立的THERMOS(他們搶先發明者杜瓦註冊了真空保溫瓶的發明專利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William Stanley Jr.的故事更值得一說。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William Stanley Jr.,本身是一位擁有多項專利的物理學家,在電子領域他還是第一位設計出轉換交流電的變壓器的人。在電子領域的成就斐然,當時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將William的設計用於美國匹茲堡的電網鋪設;William更在1890年時在美國麻州創立了Stanley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mpany,直到1903年被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 GE)買下。William與通用電氣長年保持合作關係,通用電氣還買下William多項專利,並給他金源加資源成立自己的實驗室。William Stanley Jr.這人不只有才還非常上道,他選擇不與通用電氣競爭電子老本行,轉而投入當時逐漸興起的保溫瓶生產。而這也開啟了Stanley真空瓶的事業。

 

飛機彈藥不足,就用保溫瓶投彈殺敵吧!

以上標題純屬虛構,不過Stanley經典保溫瓶受到關注,不能不提到戰爭時期。在過往歷史上不少超過半世紀的經典設計,有許多都與戰時需求抑或是戰後業態轉型脫不了關聯。說起來也挺諷刺,在人類史上大規模投入集中資源與科技高大發展的時期,竟然是在相互毀滅這件事情上。在極端環境下誕生的這些器物與設計,隨著時間過去也成了歷史,某部分也造就了經典。

Stanley官方特別自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自家真空瓶是「空中堡壘」B-17轟炸機的飛行員標準配備。B-17轟炸機有許多傳奇事蹟流傳,像是原本搭載四具發動機引擎,曾受到攻擊毀損僅剩下一具可運作的情況下完成飛行任務。不過如果你進一步想問,為什麼機上戰鬥員非得要喝保冰或保溫的水,那你就太小看軍方配給保溫瓶的用途。在戰時的非常時刻,真空瓶除了食物、水之外補給品之外,還能盛裝醫療資源或是人體器官(你沒看錯)。

 

宣告品牌態度,聯名遊戲百玩不膩

4.1.1眼鏡品牌Shwood合作推出Stanley經典錘紋的眼鏡系列

戰後軍事需求的下降,另外還包括電力普及化還有保冷設備的進步。原先真空保溫瓶的主力供給則開始向民生需求靠攏。Stanley Bottle Company的經營權在歷史當中也多次易主。面對時代轉型,Stanley真空瓶的體積與造型,也從原本帶有濃厚實用感的工業化外觀,逐漸修正為一般日常使用。除此之外,Stanley旗下還有酒壺等不同容器系列,另外也發展不鏽鋼以外的材質運用,像是塑料製成的馬克杯、隨行杯等等。

擁有過往打造極端環境下的產品經驗,也將耐用優勢順利切入戶外用品市場。不過要將經典歷史產物轉為生活潮物,還是得靠一些心力來創造議題。Stanley也與不同品牌跨界合作推出聯名商品,像是星巴克咖啡、潮牌Supreme、眼鏡品牌Shwood Eyewear等等。

 

那些年的凍齡設計(一) ——關於帆布鞋、便利貼與棉花棒

 

Words_Gerome Lee;Photos_Converse、3M、Unilever

經典,某種程度是個萬年不變的貌美老妖。擁有逆天經典基因,力抗時間更迭所留下的老態龍鍾。這些經典它很老,但它絕對比你想得要青春許多。流行從來不只屬於年輕世代,畢竟很多流行,早就已經有了過去式發生。

 

帆布鞋,重點不在帆布啊! 

在美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擁有Converse帆布鞋。這款近乎「人瑞級」的鞋款,至今在街上隨處可見。光1917年推出這個時間點,就足以將Converse的帆布鞋當成第一個介紹的品牌。

平底鞋的英文是「sneakers」,源自於躡手躡腳sneak這個動詞,象徵穿著這種鞋子走路很安靜因此得名。因此當我們說「帆布鞋」強調帆布的同時,事實上關鍵反而在於英文名稱sneakers。代表這個鞋款出現以前,鞋子在行走時都是會發出明顯聲響的。

左圖:Converse ‘Non-skid’是Chuck Taylor系列前身。

右圖:Converse 1947年的廣告上打著,Chuck Taylor All Star是世界上第一雙專為籃球設計的鞋款。

 

NBA籃球員傳奇鞋款

1908年創立Converse Rubber Shoes Company,當初專門製造鞋墊。1917年,推出膠底帆布鞋「Non-Skid」,這也是後來Chuck Taylor All Star鞋款的前身。主打具有彈性的膠底,加上包覆腳踝的帆布鞋身。到了1923年,Converse找了籃球運動員Charles “Chuck” Taylor合作,共同推出「Chuck Taylor All Star」系列,而Chuck Taylor也堪稱是品牌代言人的大始祖之一。身為運動員與鞋款代言人,Chuck Taylor參與了許多鞋款設計,使得這款運動鞋更適合NBA專業球場上的需求。在創始初期,Converse佔得先機擁有NBA官方球鞋的製造權,同時更將擁有彈性鞋底的優勢帶進運動界,當年奧運不少運動員都穿著Converse運動鞋。

左圖:1965年的海報可看出,Converse同步經營不同運動項目的鞋款設計。

中圖:1976年Converse形象廣告。

右圖:Converse是1984年奧運指定大會用鞋。

 

屹立不搖流行文化財

40年代二次大戰期間,Converse從運動鞋製造商投入軍用品,像是美國大兵使用的訓練膠底鞋。50、 60戰後嬰兒潮,帶起一股帶有反戰、反社會意識的嬉皮風潮,Converse帆布鞋成為球場外經典次文化的象徵之一,在電影、音樂錄影帶當中更成為一種反覆出現的文化符號。

相較於在年輕世代次文化中的強勢表現,Converse在當初發揚光大的球場上卻吃了大敗仗,相較於其他運動品牌強化創新,專精於各項運動項目的機能鞋款品牌發現契機,像是Reebok、Adidas、NIKE等品牌,打著更具噱頭的科技與設計開始包圍Converse引以為傲的籃球場。在這場戰役中,僅以帆布與膠底製成的Converse籃球鞋顯得不合時宜。這段期間NBA終止了官方球鞋的製造權,1979年後Converse原本引以為傲的膠底籃球鞋系列更全面退出籃球場。另外,雪上加霜的是,原本打著美製品質的膠底鞋身,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臨成本提高與競爭力缺乏的劣勢,多次面臨倒閉危機,終於在2001年聲請破產。

左圖:1972年Jack Purcell款式

右圖:Converse也投入網球領域,找來世界冠軍Cliff Richey 代言Jack Purcell鞋款

 

從正名到正宗之戰

圖:Looney Tunes卡通人物系列

2003,NIKE吃下Converse,除了要重振昔日的品牌威能,更在2008年起開始主動對其他仿效者出擊,針對市面上許多銷售仿Converse經典的Chuck Taylor式樣的三十幾個品牌紛紛提告,掀起一波「帆布鞋認祖歸宗」的清算與批鬥,儘管打著「鞋款專利」這點在官司上未能佔上風,不過卻也明確展現捍衛正宗的企圖心。

加入NIKE資源的Converse如虎添翼,擁有母公司的品牌資源與強勢通路,在製造上採單一款式多樣化發展,更能掌握潮流脈動。像是2015年,身為街頭文化精神代表的Converse就推出「Andy Warhol Collection」系列,把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躍上帆布鞋。此外,也常跟不同品牌推出跨界聯名款,像是Looney Tunes卡通人物系列、日本潮流品牌Neighborhoods到川久保玲的COMME des GARÇONS PLAY都有合作。

圖:右上角白底兩圖片是FUTURA系列;其餘兩張則為與日本時尚品牌Neighborhood聯名款

Converse在2001年與美國時裝設計師John Varvatos聯名推出「Converse by John Varvatos」系列是另外一個更有態度的產品線。採用Chuck Taylor樣式打造濃濃JV味的鞋款,用料上搭配鉚釘、皮革、拉鏈等材料,加上舊化、拼接、髒污等鞋面處理,集搖滾、龐克加點頹廢風格於一身。

 

「便利貼」,從魯蛇成功翻身的勵志故事

說起3M這個誤打誤撞起初不務正業的公司,從全名: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名稱與你所認識的3M系列產品應該有很大的落差。不過也因為公司核心鼓勵創新的精神,也誕生了許多無心插柳的產品,例如「便利貼」就是一例。

1966年,擁有化學博士身份的Spencer Silver進入到3M,原本負責壓力感應是黏著劑研發,結果在實驗過程中,他嘗試超過實驗建議值的比例,結果在黏著劑中產生出一種球形粒子,因此降低了目標接觸面積,原本打算製造強力黏著劑實驗,變成製造出一款南轅北轍的超弱黏著劑。不過Spencer Silver相信這個黏著劑一定有發揮的空間(秉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概念)。

1974年,同是3M同事的Arthur Fry得知Spencer Silver的這款發明後,把黏著劑與紙條結合,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便利貼(Post-it Notes)。起初研發團隊針對要賣這款「後面沾著黏著劑的廢紙」感到遲疑,經過一連串的市場調查,例如贈送給一些民眾、團體使用,才確認這款看似無用之物的產品似乎有著潛力商機。1980年3M正式推出便利貼後,至今仍是辦公必備的單品。

 

孩子的需求,老爸來搞定!棉花棒誕生近百年

Q-tips3

1920年,Leo Gerstenzang,看到太太在幫小孩清理耳朵,使用牙籤套著棉花,便興起了設計出一款安全的棉花棒(當時棉花棒還未被正名)。起初他用紙捲加上棉花固定成了棉花棒的原型,而他在1923黏還成立了嬰兒用品公司(Leo Gerstenzang Infant Novelty Company)並將產品命名為Baby Gays。到1926年改名為 Q-tips Baby Gays,最後索性變成Q-tips(少了Baby Gays應該是個明智決定,省得又被某些團體盯上)。後來Q-tips這個品牌,就像是養樂多之於乳酸菌飲料,成為了棉花棒的代名詞。

 

全文刊載於2017年7月《震旦月刊》No.552/玩味設計

 

復古不敗,經典永在—家具篇(下)——Hans Wegner、Magis

冷冽北歐與熱情奔放南歐有著天壤之別的地理特性,連帶還有民族性的差異,而生活方式的大不同也反映在美學之上。北歐地處高緯度地區,可用資源相對稀少,對於與人最為貼近的家具上,以溫潤實用為主;義大利熱情奔放的設計語彙,帶有豐富視覺張力以及大膽色系。

這次將這兩個不同的地屬情境的國度的品牌放在一起,在成立年代、材料運用、設計思維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不過相同的是,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貢獻都是無庸置疑。

Chinese Chair,以中國明朝的圈椅為概念,原有的版本以木頭加上編織技法  ,讓整張椅子帶有手工溫潤感。Fritz Hansen的版本則貼近現代人生活空間。Chinese Chair,以中國明朝的圈椅為概念,原有的版本以木頭加上編織技法 ,讓整張椅子帶有手工溫潤感。Fritz Hansen的版本則貼近現代人生活空間。

50年代的轉變,丹麥家具工匠的獨特地位

漢斯韋格納(Hans Wegner)之所以成為丹麥設計家具的重要代表,在於它專精工業神髓技藝。這邊就不得不提到丹麥本身對於技職教育的崇尚程度,對於技能型的職業教育培養,在工會裡頭會有相對完整的師徒教育,而遵循這樣的拜師學藝的循環讓技藝得以延續,同時能夠與時俱進。

丹麥從1950年代開始有了更大轉型,對內發現人們對於斯堪地那維亞的家具需求提高;對外則有美國家具製造的向外擴張,戰後美國軍事需求紛紛降低,技術與製造業轉向民生用品,這個威脅同樣影響北歐的家具市場。為了增加工匠技藝上的管控,丹麥家具品質管理委員會(The Danish Furnituremaker’s Quality Control, DFQC),開始著力於制定評鑑制度與標章,讓丹麥出品的家具能更具競爭力。要拿到DFQC印在家具上的標章,必須通過嚴格的耐用、承重測試,這也讓丹麥家具製造商提升自家出品家具的檢驗標準。

以一打十的工匠品牌

韋格納從小生長在工匠家庭之中,從14歲時開始拜師學藝,15歲時就打造出自己第一張椅子,17歲時就已經獲得了匠師資格。之後韋格納與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共事,在1940年時進入了阿納雅克布森(Arne Emil Jacobsen)建築事務所,阿納雅克布森是丹麥20世紀重要的現代主義設計師,本身為建築師之外也是設計師,像他在1958年所設計的「蛋椅」(Egg Chair)與「天鵝椅」(Swan Chair),至今仍有家具製造商持續生產中,在酒店或機場內也能看到阿納雅克布森的設計椅。

一路以工匠職人身份的韋格納,對於家具的細節掌握度很高,一生當中設計過500多張椅子,絕大部分都與家具製造商合作,創造出量產家具。也由於事關量產,每張椅子的開發時程,有時往往會動輒一、兩年以上,甚至也有韋格納設計的椅子,經過二、三十年後才以量產之姿與世人碰面,許多時候都因為面臨加工製造成本過高,市場終端售價高於消費者預期而不得不先暫停。

01_The Chair,1949年發表以來已經成為韋格納著名的代表作。02_Shaker  Rocking Chair CH45,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因為曾參與戰爭,  背部受到砲擊破片受傷,因此特別喜愛這張舒適的搖椅。03_The Heart Chair  心形椅,現代較為少見的三腳支撐座椅,似乎與丹麥古老民宅內有泥土地的房  間有關,在凹凸不平處較為穩固。01_The Chair,1949年發表以來已經成為韋格納著名的代表作。02_Shaker Rocking Chair CH45,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因為曾參與戰爭, 背部受到砲擊破片受傷,因此特別喜愛這張舒適的搖椅。03_The Heart Chair 心形椅,現代較為少見的三腳支撐座椅,似乎與丹麥古老民宅內有泥土地的房 間有關,在凹凸不平處較為穩固。

The Chair,韋格納經典中的經典

若提到韋格納經典中的經典,一定要提到1949年問世的「The Chair」。1950年登上美國室內設計雜誌《Interior》後開始受到外界矚目,1960年時又因為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甘迺迪在辯論現場坐的也是這張,更讓「The Chair」更加搶手。這張椅子的不避諱的榫接處更是特色之一,少了下方橫擋的椅腳設計除了考驗工藝師的功力,也讓設計更加俐落。

在丹麥強調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像是韋格納這樣的家具設計師大多都希望能夠創造出價格大眾,而且能夠長期被人們使用的家具,這群工匠的血液與DNA當中流著「以百年培育的樹木,製作可使用百年的家具」的踏實理想。

Mila中可看到Magis用幾何結構強化支撐,同時還能堆疊收納。Mila中可看到Magis用幾何結構強化支撐,同時還能堆疊收納。

Magis用塑料翻轉家具製程

1976年才成立的Magis,相較於更早期的義大利家具品牌,Magis跳過傳統家具發展的途徑。1920年代開始,金屬管的加工製成開始被應用在家具之中,包括大家熟知的「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或是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1929年巴賽隆納世界博覽會中設計的「巴賽隆納椅」 Barcelona Chair)等等,在20世紀前期造成家具產業上的重大變革,開始運用金屬管可以彎曲同時兼具強度的特性,成為了一系列當代家具的始祖,這部分就是以金屬管為主體的代表之一。

去年剛滿40週年的Magis從塑料起家,他們善用應用塑料射出的特性與強度,製造出了許多豐富生活的家具,也翻轉了家具製造的基本流程。像是Magis積極與不同業界的設計師、建築師合作,例如Stefano Giovannoni、Konstantin Grcic、Jasper Morrison、Jaime Hayón、Thomas Heatherwick、Ronan & Erwan Bouroullec、Marc Newson、Michael Young、Karim Rashid等等這一系列讓設計人血脈噴張的夢幻名單。因此像是幾何結構椅子,或是複合材質的挑戰,Magis都樂於與設計人共同開發作品。

跳Tone不是問題,勇於設計跨齡 

早在1986年,Magis靠著荷蘭設計師 Andries Van Onck和Hiroko共同設計的居家用折疊梯「Nuovastep」開始蓬勃發展,在居家空間中帶入多功能的又可展示品味特色的家具,成為Magis後續前進的方向。2004年的「Me too」系列,則是專為幼齡兒童設計的家具系列,原本是創辦人Eugenio Perazza為了替孫女找桌椅,後來乾脆自己來設計製造而產生的系列,目前這個系列有著許多充滿童趣的孩童家具,不少成年人也會拿來當擺設,運用Magis的塑料強項,更能打造出繽紛色系以及降低組裝的生產方式,對於孩童使用而言也提升安全性。

「Proust」椅子則證明了Magis在創新上的彈性有多大,這張充滿裝飾風格(Art Deco)的椅子,在1978年原始版本由Alessandro Mendini設計,為了紀念文學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加上巴洛克風格成典雅華麗的外表。Magis版本的「Proust」帶給人們一種異材質建構在舊元素上的新鮮感,看似沙發外型事實上是以塑料製成,將原本在殿堂中的藝術品,搖身成為戶外和一般家居使用的家具。

Nuovastep以貼近居家生活使用的角度,打開Magis不同其他家具品牌的路線。Nuovastep以貼近居家生活使用的角度,打開Magis不同其他家具品牌的路線。
Proust,堪稱是Magis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將藝術品化為實際家具,後來  甚至還出了與Alessandro Mendini設計如出一轍的繽紛色彩款式。
Proust,堪稱是Magis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將藝術品化為實際家具,後來 甚至還出了與Alessandro Mendini設計如出一轍的繽紛色彩款式。

復古不敗,經典永在—家具篇(上)——Herman Miller、Emeco、Tolix

美國50年代潮指標──Herman Miller

1950年代,最傲嬌的美國經典家具品牌莫過於Herman Miller,美國在二戰之後,發了一大筆戰爭才之外,美國經濟起飛也順勢帶動民生產業的再提升。1923年成立的Herman Miller在這段時間奠定了難以撼動的家具經典位置。他們除了居家空間家具之外,辦公家具更是他們大發利市的另一產品線。

說到Eames這對撈錢夫婦

Herman Miller在1946年找了Charles Eames(老公)和Ray Eames(老婆)這對夫婦,美國家具的黃金時代可說由他們開端。1956年出自他們之手的Eames Lounge Chair & Ottoman,現在根本是市場吵翻天的搶手貨,目前Eames家族授權的家具製造除了美國Herman Miller也包括德國家具廠商Vitra,所以如果是50、60年代Herman Miller出廠的品項,大概得付出大筆鈔票才有機會入手。Eames Lounge Chair擁有很好的包覆效果,在休閒空間中它顯得莊重不嬉鬧,此外還附上腳凳(它就叫Ottoman不要懷疑),躺上去讓你感覺變得品味又優雅。Charles & Ray他們當年的設計,現在基本上都成為復古流行的指標。另外還有知名的Wire Chair以及一堆名字超像的Eames Chair,像是DAW、DSR、DSX、RAR等等,總之你現在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些山寨品、樣品屋接待中心使用、還有一些餐廳等商業空間,都可以看到這些類似的他牌「復刻品」。

辦公到居家空間的一線設計

Herman Miller在50年代當時,大量使用玻璃纖維製品再加上合成夾板的設計製程,是當時家具產業的一大革新,直到今日Herman Miller除了持續生產復刻經典家具之外,也同時與許多獨立設計工作室或、設計師合作。像是Saiba Lounge  & Ottoman這張套椅,是與日本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合作,基本上就像是Eames Lounge Chair的現代版,以更簡約的設計加上精巧尺寸,在一般居家空間中更得以勝任。此外,近期還與EOOS、Michael Anastassiades、 Markus Jehs & Jürgen Laub、Sam Hecht & Kim Colin等設計人共產家具系列,Herman Miller最引以注目之一的躺椅系列,仍持續擴張當中啊!

海軍指定用椅,除了吃飯還打摔不爛──Emeco

Emeco的海軍椅Navy Chair是電影中畫面搶戲的配角,而且總是會出現在血脈噴張的動作場景中,可能前一秒電影人物坐著相談,下一秒就劍拔弩張掏槍開幹。不要說我汙名化這張經典座椅,且看諾蘭(Christopher Nolan)拍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其中蝙蝠俠在訊問室痛扁小丑的戲,場景中所使用的椅子就是Emeco。Emeco的經典,就在於它那充滿硬漢風格的結構。1944年開始,Emeco一直使用傳統工法製造Navy Chair鋁合金椅,是美國海軍艦艇上指定使用的「軍規」品牌。有趣的是,當初製作1006 Navy Chair的椅面是使用美國女星 Betty Grable 的美臀翻模製作。

奉環保之名,可樂也來搞聯名?

對於搞跨界這件事情,Emeco也強得很。包括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建築普斯利克獎的Frank O. Ghery、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英國工業設計師Jasper Morrison、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等等。Emeco也曾與Coca-Cola推出聯名椅,但他們玩跨界這件事情,不只是用上Coca-Cola的標準色。在2010年推出的111 Navy Chair,用上Emeco經典1006 Navy Chair為本體,但是每張椅子製作的來源則與Coca-Cola共同合作,使用111支回收PET寶特瓶,重新製成Navy Chair。這張椅子發售的前五年,共有1500萬支保特瓶被回收再利用。

東洋暖男系Nendo,跨界操刀海軍椅

Emeco近來與日本佐藤大工作室Nendo合作,Nendo設計一向注重人在環境、設計品中的關聯,這也是佐藤大他充滿童趣的極簡概念中,總會有一位看似俏皮的人融入設計場景的想像圖。當這位不斷思索以人為核心的日本設計師,遇上絕對使然的工業風格Emeco會如何處理?

Emeco與Nendo共同打造的Su Collection,在材質設定上仍以永續經營的環境友善素材為主。出自Nendo設計,透過木質座椅的溫潤修飾稍微軟化了Emeco的工業風格,而在造型上也不同於Emeco較多俐落直線的思維,以圓滑弧線處理更符合乘坐時的人體工學。在座椅木料的選用,則選擇了使用軟木這種容易回收再製造的材料,Su Collection的木料材質使用回收穀倉用木再製。軟木本身除了質量輕、可抗菌,另外還富有彈性以及有吸音效果,座椅本身結構依舊是Emeco經典的鋁材製成,軟硬兼施的Su Collection也是另一種東西交融的絕配

法國咖啡的無敵配角──Tolix

提到法國就想到巴黎,再來腦海中出現的可能就是艾菲爾鐵塔、塞納河,然後還有充滿擁有浪漫情調的「左岸咖啡」(被廣告嚴重洗腦)。左岸咖啡之所以有名當然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長話短說不叫「右岸咖啡」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工業化的發展下,流經塞納河左岸的雖然有鐵路設施以及部分工業化建設,不過右岸工業區隨著都市化進展,並不像左岸消失的更快,而且左岸配合國家政策有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地鐵RER等與民生更為相關的設施,讓法國人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咖啡文化更被彰顯。

鍍鋅防鏽造就工業風常民椅

歐式的露天咖啡座常常可以看到Tolix A Chair這款經典椅,在1934年這張椅子被龐畢度藝術中心、Vitra設計博物館以及紐約MoMA列入館藏,除了這張椅子造型簡單,同時他不貴的價格以及耐用品質迅速擴散,成為戶外空間的商業首選,尤其是資本較低的攤販、咖啡座等等。

創辦Tolix同時兼任設計A Chair的法國企業家Xavier Pauchard,他用鐵皮打造椅子加上鍍鋅處理,因此增加防鏽能力也提高座椅的耐用年限。現在人們偏愛的就是帶有一點relic風格,A Chair天天日曬雨淋造就了每張不同使用樣貌的歷史感。同時有超過20種繽紛顏色可供不同空間搭配使用,無怪乎Tolix仍持續統治著露天咖啡座用椅的王者地位。對了,台灣工業風的餐廳、咖啡館、酒吧也是Tolix系列常會出沒的地方。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47/玩味設計

復古不敗,經典永在——家用篇(下)Bialetti、柳宗理

1.摩卡壺情境圖.jpg

Words_Gerome Lee

Photos_Bialetti、Sori Yanagi、艾可國際、俊欣行

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讓許多國家經濟與民生產業砍掉重練。許多企業不畏煙硝戰火摧殘,在戰後逆勢挺立。在東方與西方各介紹一個,超過半世紀以上的長青經典設計品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捱過經濟轉型、面臨過消費需求的翻轉變化,到21世紀當下依舊駐守前線的佼佼者。

義大利式的哀愁與重生

現在提到流行時尚與設計,腦海中快速閃過的關鍵字,不論是國家或是品牌,可能很多都與義大利脫不了關係。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期間,首先面臨在一次大戰後,儘管被列為戰勝國,但義大利戰後內耗極為嚴重。在此刻也開啟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時代,加入日本、德國為主的軸心國。因此二戰後的義大利,在兩次戰爭內都沒有撈到一筆,最後還讓經濟崩壞。

而Bialetti的創辦人Alfanso Bialetti(1888-1970)在1918年一次大戰結束後,從法國回到義大利開啟了鋁製品的製造工作,由於義大利並不產重工業所需要的鋼鐵,但是卻盛產鋁金屬,對於家電來說,鋁是十分合適的素材。

來自洗衣機靈感的咖啡機

Bialetti的摩卡咖啡壺,從1950年到目前至少在全球銷售出超過三億支咖啡壺,若以目前全球有73億人來算,大約平均每25人就有1人擁有。

不過提到Bialetti如何創造出摩卡咖啡壺,最初是來自洗衣機而產生的靈感。在19世紀末,開始出現蒸氣式洗衣機,取代了更早期用人力拍打刷洗的洗衣槽與手搖式洗衣桶。蒸氣式洗衣機原理就是將水轉換成高溫蒸氣,進而將噴出的蒸氣水在衣服上進行深層高溫去污。洗衣機內透過一根金屬管,能將加熱後的肥皂水從機器底部吸上後噴灑在衣物進而能夠達到清潔效果。

而這個設計讓Bialetti運用到咖啡壺,透過蒸氣壓力讓咖啡文化得以快速普遍,更讓摩卡壺成為居家內蔚為流行的家用品。Bialetti的Moka壺,後來更被廣泛認知透過蒸氣與壓力汲取的咖啡壺都被稱為摩卡壺。此外,摩卡取名來自中東葉門的摩卡港,在一百多年前可以說是負責運輸中東與非洲最重要的咖啡出口港埠。

換湯不換藥,八角經典壺風行近百年

經過兩次大戰的波折,Bialetti的事業一度受到中斷,等到戰後繼承Alfranso Bialetti咖啡意志的,就是他的兒子Renato Bialetti。Renato重操父業,並且他透過大規模的行銷方式讓來自義大利的Bialetti走紅全球。

你現在所看到的Bialetti摩卡壺,從1933年設計出的外型至今,甚至所用的材質都跟最原始的摩卡壺一樣。靠著單一產品走紅全球再加上長時間在市面不墜的品牌。Bialetti如同許多義大利品牌一樣,除了懂得維繫品牌價值之外,還時常大玩跨界。不時推出符合時代潮流的不同配色款已經是小菜一碟。先前還曾推出過普普藝術系列,把Andy Warhol、James Rosenquist、Roy Lichtenstein等人作品躍上摩卡壺,更別提到與許多品牌共同推出聯名款式。同時Bialetti也舉辦設計競賽「Bialetti national design contest」,讓義大利的學生投稿將義大利城市意象設計在摩卡壺上。

喔對了,每個Bialetti摩卡壺身上面那位有八字鬍男人的俏皮logo,當然就是創辦人Alfranso  Bialetti的形象。

 

端出柳宗理,連媽媽可能都聽過

提到柳宗理,設計迷腦海可能出現的經典,除了一系列生活道具、餐具之外,應該就是「蝴蝶椅」(Butterfly Stool)。這張僅使用兩片壓合處理過的木板所構成,用極簡材料製作出的體態優美的椅子,讓巴黎羅浮宮、紐約MoMA等博物館列為永久收藏。1954年設計出蝴蝶椅,歷經半世紀仍是許多人追崇的款式。

柳宗理名下的設計,與生活都脫不了關係,不論是南部鐵器系列的鍋具,或是餐具等等,在市面上單一品項的銷售都長達幾十年。相較於其他的設計品牌,柳宗理設計蝴蝶椅到生活道具上,的確都秉持著人們可以消費得起或享受得起的好品質,相對平實的價格也讓柳宗理系列產品更容易走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用手去感受,手會告訴你答案」

柳宗理設計的物件中,儘管有著包浩斯風格下的行隨機能感,但似乎少一些工業設計下的絕對理性,多了一些圓潤醇厚的手感。他在設計時,強調的是當內在機能確定,外在樣貌即會應然產生。因此他的在做設計的本質概念是「用」而不是「畫」,在眾多設計品當中,柳宗理最直覺的做法是直接動手做模型,透過縮小比例的原型製作,更為直覺的感受設計出的使用感。這與先畫設計稿出來再修正的邏輯不太相同,也因此你看到柳宗理的系列設計,很難找到一條絕對的直線,依照著使用情境創造出合乎使用邏輯的手法。也因此,你看不太到裝飾性的設計,哪怕是會搶走產品本身的色彩,柳宗理刻意將這些與使用無直接關聯的元素降到最低。

日本民藝倡導,超乎對美的堅持

柳宗理.jpeg

柳宗理被人稱為是日本工業設計第一人,不過擁有豐富底蘊,有滿大部分是來自他的父親柳宗悅。柳宗悅被稱為是「日本民藝運動之父」,他認為的「民藝」,其實是從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透過生命經驗所演化出來,並不是由特定的設計師,或是富有技藝的降師們所打造的,也因此這樣的產出會是一個恆遠流長的最大公約數,在這樣的美學他可能並非完美,帶上地方特色或是實用、耐用等本質。柳宗悅在世時,走訪日本各地收集地方工藝品,逐步挖掘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樸實,事實上卻有非常厚的文化積累。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柳宗理從小便接受美的薰陶,在「民藝」這件事上,自然感受特別強烈,只不過父子倆直到多年後才聯手共同推動這個他們所認同的民藝價值。直到今日,你仍會在柳宗理的生活道具上看到帶有地方色彩的工藝精神,像是黑樺木餐具系列,由於必須透過老師傅手工打造,尤其金屬接合樺木的部份必須做到無縫差的精密度,因此年產量很低。

2011年柳宗理過世後,截至今日掛著Sori Yanagi柳宗理的品牌持續創作與生產中,由柳宗理兒子柳新一持續營運「柳工業設計協會」並擔任理事長,協會內持續推廣柳宗理的設計概念,同時也提攜新的設計師,他們相信承襲下來的不只是設計,更含納了風土民情經時間淬煉後,那早已渾然天成的美。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46/玩味設計

復古不敗,經典永在——家用篇(上)Nintendo, Vornado, Braun, Smeg

Words_Gerome Lee;Photos_Braun、Nintendo、Smeg、Vornado、品硯實業、雯麗國際

 

舊東西、老東西特別貴的概念,賣的就是你來不及擁有或參與的“時間成本”,尤其以下介紹這幾項基本上都可以說是感性勝過理性的鐵證,讓你從思考「需要」直接跳到「想要」。設計興起的年頭,這些例證說明:設計做得好,賺錢賺到飽。

 

回憶最貴,老酒裝小瓶 Nintendo Mini Family Computer

nintendo nintendo2

在2016年11月10日任天堂正式對外發表的Nintendo Mini Family Computer,復刻經典家用遊戲紅白機,外觀袖珍可愛(縮水30%的體積),無法享受吹卡帶插卡樂趣(有年紀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啊啊啊)。為符合時代增加HDMI輸出並採用USB外接電源供電,內建30款經典遊戲,將遊戲燒在機板上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不過目前唯一的問題不是袖珍手把會讓人玩到抽筋,而是一台定價5980日幣的機器,現在網路上炒到翻,賣的不是機器規格,而是要大家乖乖掏錢買回憶啊。

 

任天堂在遊戲史上堪稱傳奇,傳奇的原因不只是在於創造出許多經典遊戲以及遊戲機的多樣玩法,還有他們不斷嘗試與創新的歷程。從1889年成立以來,任天堂就以生產紙牌遊戲起家,在當時普遍用於賭博產業。到了1960年代,曾經與迪士尼合作生產全球銷售的迪士尼紙牌,狹著這次的成功,身份也算洗白,任天堂開始擴展其他領域,像是成立計程車公司、酒店、食品、玩具、吸塵器、棉花糖機、嬰兒車等等,一些八竿子打不著你現在腦中印象的任天堂。也或許是早期企業文化中在經濟發展中,有這種打破既有的勇氣去嘗試,讓屢屢看似要被時代淘汰的任天堂一路挺到現在,遊戲產業不只是外強環伺,還包括網路遊戲業的高度發展,任天堂除了賣回憶吃老本之外,看看他們還會如何出招。

 

工業風電扇不等於工業電風扇的Vornado

vfan-lifestyle-lgvfan_red_hero_highresvfan_green_hero_highres

將渦流(Vortex)與龍捲風(Tornado)兩字合在一起成為的Vornado,創立自二戰之後的1945年。創辦人之一的Ralph K. Odor早在1920年代時主要研究如何提升飛機螺旋槳的效率,後來與Ottis A. Sutton開始合作將螺旋槳力學的技術滿足戰後的民生所需,開始製造與生產一系列的渦流電風扇。我們現在所看到經典款的Vornado循環扇Vintage Fan,這個型大約從1940年代就定型至今,因此你在這款復古循環扇上依舊可以感受到,金屬殘存的工業感,大而化之的結構,整隻手都可以放進風扇中(家中有小孩或有寵物的請當心)。強而有力的輸出送風,還有不甚安靜的運轉躁動,更多了點舊時期的復古感。幸好,在歷史中幾經更迭易主的Vornado還是持續開發現代樣式的循環風扇,而長青經典款VFAN這顆讓消費者腦波弱化的搖錢樹,想必在未來也會持續生產。

 

Braun百靈的不倒時鐘系列

braun-bnc002-1 braun-bnc002

Braun百靈這個相信已經許多人都知道了,現在提到德國百靈有名的都是刮鬍刀、電動牙刷等等,不過設計迷大多會追崇百靈早期的設計家電,尤其是工業設計發展史上必會提到Dieter Rams這位百靈首席設計師,60年代後的幻燈片機、留聲機、收音機、吹風機、唱機、錄影機等等經典款式,幾乎都與Dieter Rams脫不了關係,許多更成為博物館永久館藏。蘋果目前當家設計總監Jony Ive也是Dieter Rams的崇尚者,以極致簡約的方式設計人們所使用的器物。

braun-abr21%e6%98%af%e7%99%be%e9%9d%88%e7%b5%90%e5%90%88%e6%94%b6%e9%9f%b3%e6%a9%9f%e8%88%87%e6%99%82%e4%b8%ad%e7%9a%84%e7%b6%93%e5%85%b8%e4%b9%8b%e4%bd%9c

( Braun ABR21是百靈結合收音機與時鐘的經典之作)

Dieter Rams除了有名的「設計十誡」之外,更以「Less, but butter」成為許多設計師奉行圭臬。1987年推出的Braun AB1旅行時鐘,以簡單、耐用的設計風行多年,直到多年後AB1雖然早已停產,不過百靈以復刻版BNC002重新推出。百靈經典家電許多由於科技進展,未來也不會再出現,像是幻燈片機之類,不過鐘錶系列值得關注,沒有大改外觀的類比指針、機械式的鬧鈴控制、再加上塑膠射出的外殼,重量上儘管輕得有些廉價感,畢竟一開始的產品定位就是強調旅行或是能夠清楚辨識與耐用。在鬧鐘這個大同小異沒有太多可變化的品項中,百靈設計出數種控制鬧鈴的按法和方式,有些是直接推動鐘面本身,或是用聲控的方式,儘管經典類比時代的產物加上聲控有點違和,不過挑戰多樣形式且保持品牌不變的基礎調性,讓人一眼就知道「啊!這是百靈。」百靈從早到現在的設計語彙,能夠帶有一股不脫俗的流行感,尤其那些數十年前誕生的產物放到當今依舊犀利。

 

義式血統先勝一半的Smeg

smeg%e6%83%85%e5%a2%83smeg-fab28smeg%e6%8e%a8%e5%87%ba%e8%92%99%e5%be%b7%e9%87%8c%e5%ae%89piet-cornelies-mondrian%e6%a8%a3%e5%bc%8f

1948年創立的Smeg位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行政區,這個行政區內農業蓬勃發展外,機械產業同樣興盛,駐足在此還有眾多汽機車世界品牌包括了Ferrari、Lamborghini、Ducati、Maserati、Pagani等等,擁有高度工藝技術的區域內,Smeg在廚具產業也同樣獨樹一幟。

smeg-marc-newson%e7%b3%bb%e5%88%97smeg-marc-newson%e8%a8%ad%e8%a8%88%e7%83%a4%e7%ae%b1

Smeg手持經典這副好牌之外,也不斷嘗試跨界,像是2008與Marc Newson合作設計推出爐具、烤箱、抽油煙機。面板簡約帶有流線以及復古的拉式冰櫃門把的單門冰箱系列FAB28,更是跨界跨到天邊,先不管容量很小僅有268公升,大概就是單身貴族或是小家庭可用(如果要開休旅車大肆採購的話這台就可以先放旁邊)。光面板可以挑選的顏色就多到讓人眼花撩亂,還不包括經典的國旗式樣、與英國車廠MG推出經典綠,又或是蒙德里安樣式(Mondrian Style)經典的紅黃藍格子造型等等。如果嫌造型不夠獨特,Smeg還把1957年Fiat 500車頭作成上掀式冷藏櫃,連車燈都能亮起實在一絕,僅有100公升的小肚量(足夠你放下啤酒和飲料)要價5,500歐元,差不多就是你花個近二十萬台幣,可以買回一台停在客廳內不突兀具有復古老車外型的冰箱,對了還有源自義大利國旗的紅白綠三色任君挑選。

 

一次到位,造就經典的絕對地位

 

這些經典復古品項,你可以說它們根本不用靠什麼創新動力,賴著老本一路活到現在,堪稱是設計界的活化石。換個角度想,它們歷經了工業革命、現代主義、全球化浪潮、網路世代、互聯網到社群行銷,並沒有被歷史的脈流擊倒,甚至不斷高攀的售價,還是讓人乖乖掏出銀子買單,儘管產地、組裝或者用料開發上有了調整,越來越多的產品如出一轍來自世界工廠中國,不論如何放上這些經典廠牌身價可就翻飛高漲。畢竟,這些都是在黃金年代曾打下一片江山的拔尖之作,你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到想像中的流金歲月,倒是可以藉由擁有經典來回味一番。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45/玩味設計

關於「單位」這件事,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有趣

IMG_0072

Words、Photos_Gerome Lee

 

單位其實沒那麼科學

IMG_0102 copy在歷史上,人們為了要溝通「單位」這件事情,以下出現過的故事你可能會大呼也太不科學了!譬如說一碼(yard)的由來,竟然是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受不了諸臣對於碼這個單位喋喋不休,下令說從他鼻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至於英呎(foot),從字面上就知道跟腳有關,儘管這個單位可追溯到古希臘與古羅馬,但當今你所認知的一英呎,竟然是德國幾何學者Jacob Koebel,將教堂內正好走出的16位男士,將所有人左腳的長度相加後除以16就得出英呎而得出;英吋(inch)這單位的制定更令人匪夷所思,這字本意為大拇指,意即為一節大拇指的長度,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為了制定出來,竟讓人在一堆大麥中選擇最大的三粒麥穗,然後將其排列就成為了現在的英吋。以上故事並不是告訴你古代人制定單位不只隨意還很任性,而是單位這件事情,本來就和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日常所見的度量衡,是被人們精心打造出的溝通語言

來談談另一個與我們生活切身關聯度更高的單位——「公尺」。在1799年時,根據了法國科學院在早年定義出的標準長度,就是將通過巴黎經線上從地球赤道北極點的距離,取其千萬分之一就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尺」,為此還製作了鉑合金棒作為公尺原器,不過當中關於一公尺的長度定義又沸沸揚揚的修正了好幾次,最後在1970年終於定調,一公尺即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若是一個展覽如此像我介紹「公尺的故事」如此語重心長又極富教育意義,大概展覽內只會剩下小貓兩三隻。7/01~9/16在松山文創園區內所舉辦的「單位展:This much, That much, How much?」(以下簡稱為單位展),將你對於單位的嚴肅、科學的冷面意向,轉換為有溫度又有趣的知識體驗。單位展在2015年時,在東京21_21DESIGN SIGHT所開展的三個月內,就創下11萬次的觀展人潮,平均一天就有超過1200人次造訪。

 

設計巨頭連線,深澤直人X三宅一生X佐藤卓話題保證

單位展首次從日本移師海外,而21_21 DESIGN SIGHT又是深澤直人、三宅一生、佐藤卓,這三位日本當代設計師所核心規劃的,自然受到設計迷們的關注。在單位展內,大量的知識呈現,可以說是以「生活」為核心,少了海量的文字資訊,取而代之的是視覺化的產物,像是透過互動、身體感官、或是視覺化呈現,讓來參觀的人們可以用圖像式的方式感受到單位上的差異。的確,對於大多數受到專業背誦教育的台灣人,我們背誦著單位口訣「你輕母齒唇分離」(里、頃、畝、尺、寸、分、離),單位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啊!明明離生活很近,卻又感覺有些遙遠。

IMG_0091

 

三大空間各司其職

實際走入,你大可放下一百個心,這裡不會有那種假互動,事實上卻在羞辱人們記憶的數學小遊戲;也沒有叫人們耐著性子數著珠珠並倒入某項容器中,實際上則在考驗著你的耐心程度。入內共有三個主要空間帶你領卻單位奧妙,第一個空間帶著我們體驗單位的本質與定義,透過具象化的物品展示,或是比較而展現不同的單位。第二個空間內,則是透過排列陳設,讓人一覽譬如制式紙張、書籍開本、酒器度量等等,另外也加入了即時互動,將人們拍攝顯影出的影像,用像素(Pixels)的方式呈現。在第三個空間中,將大象、人類以及老鼠的生命週期、心跳速率轉為聲音與影像,能夠感同身受了解不同生命體的存在。儘管單位內的展示無法詳全,像是壓力、濃度或是更為科學使用到的單位介紹皆不在這個展覽之中。不過與生活相關的單位表現,各行各業都有其獨特有意思的丈量方式,而且不分年齡老幼可以一目了然。

IMG_0083

IMG_0079

 

非主流卻切身相關的罕見單位

我們生活當中,除了一些有數字化的實際丈量單位之外,更還有許多是針對目的性而產生的計算基準,像是日本酒的量度單位,實際上我們常看到書寫著漢字和圖樣的日本大酒樽便是4斗(72升),接下來展覽內就開始帶你走一趟酒的分裝計量之旅,從石(1800升)、斗(18升)、升(1800ml)、合(180ml)、勺(18ml)。從原本一桶4斗的酒樽中,到最後可以分成倒出為1600個清酒杯,豐富視覺呈現一次清楚表達。此外像是書籍尺寸、判別、還有一些常使用的長寬比例,一次性展示出來,讓大家更有感覺。此外,義大利麵的份量則有專門的測量器,畢竟這種看似小小的東西,遇水之外膨脹可能會讓人「吃不消」啊!所以這樣的測量器,並不需要精準的告訴你該煮幾條,而是一把塞入量器當中即可輕鬆煮出合適份量;另外藥劑師每天總要計算大小不同的藥錠,如果乘上服用的天數以及不同的病例處方,藥量可是人命關天,也得有個好量器快速計算,幸好透過藥碇固定的周長大小,可以在特殊量器中計算出來,否則依照人工一粒粒計算的方式,可能會讓人等拿 藥等上大半天!

以一個大眾都能讀懂看懂的展覽,至少讓那些我們覺得無聊至極的單位,成了有意思的體驗,不論用摸的、讀的、看的、玩的,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被設計得更有意思,可惜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都少了這一味啊!

IMG_0129

關於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的創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建築除了是安藤忠雄操刀,主要內容的設計總監分別為深澤直人、三宅一生以及佐藤卓,另外加上助理總監川上典李子。21_21 DESIGN SIGHT一直關注於社會,並且以思考未來作為展覽策劃的核心理念。當初命名的園區就是源自英文中代表視力優異的「20/20 vision」,而創始團隊希望能夠傳遞更具前瞻性的設計,因此取名為「21_21 DESIGN SIGHT」。

 

地址:107-0052 港區赤坂9-7-6 東京Midtown Garden內

網站:http://www.2121designsight.jp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41/玩味設計

30年代人們不愛蘋果,更愛流線型

IMG_2929 copy.jpgRetro Design懷舊經典設計——
30年代人們不愛蘋果,更愛流線型

Words、Photos:Gerome Lee

「當懷舊成為顯學,好像沒什麼道理,但至少它很好看。」嗯,這真的是讓人想一探究竟,姑且稱之為設計微考古吧。現在不少店面走懷舊復古風,拜託你把西方古典主義的東西跟東方神秘主義的符號放在一起,當然更夾雜了一堆543的破銅爛鐵,喔對,最讓人受不了的還有號稱新時代科技節能代表的LED燈(我說的是那種有奇怪顏色,而且可以看到一顆顆LED發光二極體的詭異氣氛燈具)。而時間回到1930~1950年代之間,當時有一種特色外觀可是蔚為潮流,那就是流線型 (streamline)。

流線成為顯學的必要之始

美國以大熔爐為名,事實上來此落地生根,那可是第一代移民含血含淚無法選擇的宿命,只得通通被丟進這熔爐當中。幸好,在這個資本主義相對爆發的國度中,有能力、商業行為能夠有翻身之機。而法國佬Raymond Lowey帶入的設計思維在美國當時,堪稱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初始設計師。30年代的美國大興這種流線風,本來究於交通工具降低風阻而使用的流線型外觀,連帶生活用品、家電等通通使用上,哪怕只是個放在廚房角落無風無雨的烤麵包機,還是要追求至少看起來比法拉利更低趴的風阻係數Cd值。那年代的汽車工業當然比不上今日,那些風阻係數對於汽車的操控影響性當然有幫上一腳,不過對於大部分人開著鋼鐵包成的巨大四輪車,那個動力輸出實在是不成比例,不過流線外表卻加了不少分。

40-50年代的流線風格不僅限於關乎流體力學的交通工具,你知道的,要趕上流行,單價過高的汽車可不是人人負擔得起。因此像是居家必備的小家電,像是烤麵包機、熨斗、吹風機,到家具等等,你所想像得到的都可以出現流線型版本。那些小家電放在桌上就算不動,你也可以稍微感受到那一點動態感。畢竟流行就是這麼一回事,當風一吹時,萬物皆驚動,流線型的快速發展也成了契機之一。

IMG_2982 copy.jpg

IMG_2977 copy.jpg

「仿生」說穿了,就是向大自然抄襲

19世紀流線型可是人類模仿自然的特點之一,取源於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解,或者你可以直接說這是一種對於自然界的「抄襲」,許多魚類、鳥類經過時空歲月的演化,存活下來代表是一種成功的典範。潛艇、魚雷、飛機等人類跨越時空的重大設計,可都是來自這種「仿生」概念。一窩蜂這現象在全球各個時代皆會發生可不限於當下你我所看到的流行設計語彙。因此,流線型的誕生在物件中,是合理再不過的事情,那些反倒是絕對到不行的橫豎直線,自然中反而少之又少。

真的潮還是硬底子?

儘管實際功效仍讓人打上問號,不過人們消費的感覺可能卻有不同,雖然你我都知道流線型的熨斗或是吹風機並不會增加你燙衣服的速度,或是縮短吹乾頭髮的時間。不過,事實上這樣的形式流行,在工業設計的進步上,卻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1930~1950是流線型設計在美國大發神威的時候,而研究空氣流過物體的風洞實驗也在1950左右,更快速進化,儘管在20世紀初,萊特兄弟為了成功打造飛機就曾經做過風洞隧道測試,而當時水滴造型也被視為最小空氣阻力的代表原型之一。1920年代左右,工程師Paul Jaray開始著手降低汽車阻力的研究,而透過實驗發現流線型的確可以改善汽車穩定度。

40年代到50年代,因應著戰爭需求,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應用上,還是得要發揮功效,讓飛機更容易操縱、讓汽車可以跑得更順暢。流線型除了外表酷炫之外,大量金屬凹折、延展構成的流動表面,的確增加了製作施工上的程度,但那又何妨,重點是要流行啊!當打出趨勢、流行就是標價增加200%的保證說明。Raymond Loewy自己曾說過,「最美的曲線就是銷售數字上升的走線。」不折不扣的商業掛帥思維,也確實讓人們掏出大把大把鈔票買單。

你要說這是一種科技創新與泛用的好案例,或是一種人們對時髦追求的嚮往,不論如何,流線造型的確有著難以替代的歷史意義。

986815f54c24138252e28a6f9ee1730a.jpg

Paul Jaray時代下的流線型跑車(credit:http://alchetron.com/Paul-Jaray-1280580-W)

 

全方位的潮流蔓延

Orlo Heller曾在1936年設計出一款號稱全球最美的釘書機,而這款釘書機正好就是追求流線造型的極致,握在手中基本上就是一種品味非凡的感覺,縱使它終究就是一個釘書機,但人們依舊將他視為那時代下的指標。

當下科技,絕對比100年前還更進步,人們進展的變化把這樣的效能變得內斂,在外觀張狂奔放的30~50年代,不少讓人驚奇的產物也是在這樣極致的流行普及化之下誕生。因此,你可以發現一個風格、潮流或是流行的累積,縱使有單一代表物品,還有許多考究當時代的環境,那些因應而生的周邊設計,它雖然不一定解決了什麼問題,但卻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期待。

IMG_2949 copy.jpg

IMG_2940 cop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