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單位」這件事,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有趣

IMG_0072

Words、Photos_Gerome Lee

 

單位其實沒那麼科學

IMG_0102 copy在歷史上,人們為了要溝通「單位」這件事情,以下出現過的故事你可能會大呼也太不科學了!譬如說一碼(yard)的由來,竟然是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受不了諸臣對於碼這個單位喋喋不休,下令說從他鼻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至於英呎(foot),從字面上就知道跟腳有關,儘管這個單位可追溯到古希臘與古羅馬,但當今你所認知的一英呎,竟然是德國幾何學者Jacob Koebel,將教堂內正好走出的16位男士,將所有人左腳的長度相加後除以16就得出英呎而得出;英吋(inch)這單位的制定更令人匪夷所思,這字本意為大拇指,意即為一節大拇指的長度,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為了制定出來,竟讓人在一堆大麥中選擇最大的三粒麥穗,然後將其排列就成為了現在的英吋。以上故事並不是告訴你古代人制定單位不只隨意還很任性,而是單位這件事情,本來就和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日常所見的度量衡,是被人們精心打造出的溝通語言

來談談另一個與我們生活切身關聯度更高的單位——「公尺」。在1799年時,根據了法國科學院在早年定義出的標準長度,就是將通過巴黎經線上從地球赤道北極點的距離,取其千萬分之一就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尺」,為此還製作了鉑合金棒作為公尺原器,不過當中關於一公尺的長度定義又沸沸揚揚的修正了好幾次,最後在1970年終於定調,一公尺即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若是一個展覽如此像我介紹「公尺的故事」如此語重心長又極富教育意義,大概展覽內只會剩下小貓兩三隻。7/01~9/16在松山文創園區內所舉辦的「單位展:This much, That much, How much?」(以下簡稱為單位展),將你對於單位的嚴肅、科學的冷面意向,轉換為有溫度又有趣的知識體驗。單位展在2015年時,在東京21_21DESIGN SIGHT所開展的三個月內,就創下11萬次的觀展人潮,平均一天就有超過1200人次造訪。

 

設計巨頭連線,深澤直人X三宅一生X佐藤卓話題保證

單位展首次從日本移師海外,而21_21 DESIGN SIGHT又是深澤直人、三宅一生、佐藤卓,這三位日本當代設計師所核心規劃的,自然受到設計迷們的關注。在單位展內,大量的知識呈現,可以說是以「生活」為核心,少了海量的文字資訊,取而代之的是視覺化的產物,像是透過互動、身體感官、或是視覺化呈現,讓來參觀的人們可以用圖像式的方式感受到單位上的差異。的確,對於大多數受到專業背誦教育的台灣人,我們背誦著單位口訣「你輕母齒唇分離」(里、頃、畝、尺、寸、分、離),單位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啊!明明離生活很近,卻又感覺有些遙遠。

IMG_0091

 

三大空間各司其職

實際走入,你大可放下一百個心,這裡不會有那種假互動,事實上卻在羞辱人們記憶的數學小遊戲;也沒有叫人們耐著性子數著珠珠並倒入某項容器中,實際上則在考驗著你的耐心程度。入內共有三個主要空間帶你領卻單位奧妙,第一個空間帶著我們體驗單位的本質與定義,透過具象化的物品展示,或是比較而展現不同的單位。第二個空間內,則是透過排列陳設,讓人一覽譬如制式紙張、書籍開本、酒器度量等等,另外也加入了即時互動,將人們拍攝顯影出的影像,用像素(Pixels)的方式呈現。在第三個空間中,將大象、人類以及老鼠的生命週期、心跳速率轉為聲音與影像,能夠感同身受了解不同生命體的存在。儘管單位內的展示無法詳全,像是壓力、濃度或是更為科學使用到的單位介紹皆不在這個展覽之中。不過與生活相關的單位表現,各行各業都有其獨特有意思的丈量方式,而且不分年齡老幼可以一目了然。

IMG_0083

IMG_0079

 

非主流卻切身相關的罕見單位

我們生活當中,除了一些有數字化的實際丈量單位之外,更還有許多是針對目的性而產生的計算基準,像是日本酒的量度單位,實際上我們常看到書寫著漢字和圖樣的日本大酒樽便是4斗(72升),接下來展覽內就開始帶你走一趟酒的分裝計量之旅,從石(1800升)、斗(18升)、升(1800ml)、合(180ml)、勺(18ml)。從原本一桶4斗的酒樽中,到最後可以分成倒出為1600個清酒杯,豐富視覺呈現一次清楚表達。此外像是書籍尺寸、判別、還有一些常使用的長寬比例,一次性展示出來,讓大家更有感覺。此外,義大利麵的份量則有專門的測量器,畢竟這種看似小小的東西,遇水之外膨脹可能會讓人「吃不消」啊!所以這樣的測量器,並不需要精準的告訴你該煮幾條,而是一把塞入量器當中即可輕鬆煮出合適份量;另外藥劑師每天總要計算大小不同的藥錠,如果乘上服用的天數以及不同的病例處方,藥量可是人命關天,也得有個好量器快速計算,幸好透過藥碇固定的周長大小,可以在特殊量器中計算出來,否則依照人工一粒粒計算的方式,可能會讓人等拿 藥等上大半天!

以一個大眾都能讀懂看懂的展覽,至少讓那些我們覺得無聊至極的單位,成了有意思的體驗,不論用摸的、讀的、看的、玩的,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被設計得更有意思,可惜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都少了這一味啊!

IMG_0129

關於21_21 DESIGN SIGHT

 

21_21 DESIGN SIGHT的創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建築除了是安藤忠雄操刀,主要內容的設計總監分別為深澤直人、三宅一生以及佐藤卓,另外加上助理總監川上典李子。21_21 DESIGN SIGHT一直關注於社會,並且以思考未來作為展覽策劃的核心理念。當初命名的園區就是源自英文中代表視力優異的「20/20 vision」,而創始團隊希望能夠傳遞更具前瞻性的設計,因此取名為「21_21 DESIGN SIGHT」。

 

地址:107-0052 港區赤坂9-7-6 東京Midtown Garden內

網站:http://www.2121designsight.jp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41/玩味設計

這樣也行?加法再加價

Words_Gerome Lee : Photo_Coolbox、HOWE、Hövding helmet

買東西這項學問,大家總希望用一分錢買到十分品質的好貨,不過生為製造者對於生產成本勢必又得斤斤計較,因此想要打造出令人心動且願意買單的好設計不是容易可解出,懂得加值以及創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在同樣類型的對手當中更有可能搶得先機,不論是走創新亦或是將既有功能更加強化,最重要的是推出的商品服務還是得打動消費者的心。

隱形安全帽,為安全美麗妝點

在有行人行走的街道上,一輛全身著黑衣且騎乘黑色單車的騎士,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頭撞上路燈桿,下一秒想當然爾的就是連人帶車在空中被拋出,就在墜地前的同時,騎士的頸後出現了如安全氣囊般快速充氣的帽子,完整包覆騎士頭部,免於讓墜地騎士頭部受到傷害,接下來又來一台單車也是撞上同樣路燈桿,兩位跌坐在地的騎士站起來相視而笑,所有人的焦點都在兩人頭頂上的那頂包覆物。這是來自瑞典號稱是「隱形安全帽」的Hövding helmet,從2005年開始Anna Haupt和Terese Alstin兩位就讀瑞典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工業設計系的同儕,開始想要打造一款創新的安全帽。

hovding-action Hövding_Revolutionary_Invisible_Helmet_CubeMe4 hc3b6vding_closeup

自行車在城市中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不過可別看許多每天穿梭城市的自行車騎士,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取向,從休閒、雅痞、競賽等等,從單車到配件都有精心挑選過,因此自行車從最早作為代步交通工具之外,也成為了個人風格的表徵。因此在單單在自行車 市場中開發了許多風格套件,就算是騎乘單車也必須帶有品味,而打造Hövding helmet的研發團隊發現到,現行太多人不喜歡配戴安全帽,因此思考著要如何打造出美感兼具的安全帽。除了追求速度強調低風阻係數的安全帽;符合紳士風格類似馬帽的安全帽之外,有沒有其他選擇呢?Anna Haupt和Terese Alstin兩人花了七年時間,站在女性立場打造出一款不突兀可以搭配合宜穿著的安全帽,從掌握人們想要因為好看而配戴,將安全帽原有的安全第一的印象被隱藏在後,因此他們挑戰做出一頂看不見的安全帽,這個點子一出的確受到許多人的質疑,畢竟歷來都沒有出現過這種無中生有可以在人體失去平衡倒下時可以快速充氣的氣囊式安全帽,他們成功將安全帽的功能只需要的時候再發揮,因此在這頂安全帽可偵測重力以及傾斜時的情境,在傾倒時快速充氣從頸部到頭部一次包覆。Hövding helmet甚至請教腦科還解決了以往單車安全帽可保護頭部,但對於頸椎卻無法有效保護。Hövding helmet當然還做了其他細部設計讓他更加符合使用情境,像是套在脖子上時必須將拉鍊拉到頂同時將拉鍊扣固定在啟動開關上,保持氣囊式可開啟充氣的狀態,同時還可針對頸部上方安全警示的LED燈充電增加騎乘安全,最重要的是內部還有一個微型黑盒子,可以紀錄著事故發生之後的碰撞資訊,提供更多超越以往安全帽的貼心設計。氣囊外部使用尼龍纖維可抗磨損避免在第一時間擦撞時就破裂無法完成防護。當然這樣耗時耗力打造的創新設計必須要有研發團隊耐心開發,但好在他們也提供了人們對於安全有更美麗的想像。

 

簡約功能,看椅子用加法點睛

HOWE推出的SixE椅子是當家重要代表作,這張椅子打造出一種極簡風格,同時輕盈又有型的可以搭配在空間之中,俐落線條以及符合人體使用的舒適哲學,不只是乘坐方便,還一併考慮了收納。在會議型或是有活動等彈性需求的空間當中,最讓人困擾的就是如何收納與快速移動、定位,因此SixE從設計定位的初衷就是讓它盡可能簡化,同時不失去功能。因此SixE在產品開發時從簡約出發,以基本型之後開始做一些細微變化與改變,像是扶手、椅腳形式到加裝邊桌與掛鉤,從單一功能化身複合功能,甚至可以輕易在休閒與工作之間切換屬性的家具。在會議或是活動空間使用時,它依然可以善盡其職扮演好角色,將椅子堆疊與有效利用空間,系列化與家族化的產品也讓SixE不斷擴大產品帶來的可能性。

SixE familySixE_learn_storage7SixE installationSixE 4-leg stack

滿足所有願望工具箱

現在不少消費模式都以分段方式針對不同需求提供服務,就像買車一樣,一台車可能就最陽春的配備,不同人依照不同需求選擇需要的配備。不過Coolbox工具箱可不打算這樣做,而是盡其可能將你所需要的需求在這只箱子上一次滿足。提到工具箱,裡頭就應該擁有各式各樣工具的容器,這的確是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工具箱制式型態。不過Coolbox可不一樣,打造Coolbox的團隊讓工具箱原本扮演的收納角色變得更加搶眼,除了類似一般制式工具箱外觀之外,可是加了許多科技含量在內,首先正面搭載了目前許多電器產品都支援的usb接孔,本體搭載了一顆20伏特的鋰電池,可以提供部分電器在外使用時的電力支援,側邊還有三組一般插座可使用。此外上方還設計了可以置放平板的凹槽,在討論施工圖面可以即時展示,討論如果需要修正意見時,打開工具箱裡頭還有一塊小型白板可以直接溝通。如果嫌工作時候太無聊,這個工具箱也搭載了藍牙喇叭,取代以往惹人麻煩的音源線大放音樂。搭載了過多功能當然也是有代價,也就是這個箱子除了工具之外的本體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份量,因此拖曳滑輪與拉把也內建在箱體中,如果說要馬兒會跑總不能再要求馬兒不吃草,Coolbox把工具箱反客為主成了工具箱中的超級瑞士刀,雖然可能重量不輕,但至少滿足了你可能需要的所有願望。

Red-iPad-Stand-coolboxgreen-lifestyle-coolbox

全文刊載於《震旦月刊》No.528/玩味設計